终端演示、化学实验、VR体验……福建这场防震减灾研学活动科技感满满
人民网福州5月12日电 (李唯一)“遇到地震,我们第一时间需要保持冷静、就近避险、震后撤离。”福建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周施文对来访的学生们说道。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福建省地震局主办了“智慧防灾,共筑地震安全防线”科技研学活动,来自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省邮电学校的40余名学生经历了一场科技感满满的学习之旅。

5月12日,福建省地震局主办“智慧防灾,共筑地震安全防线”科技研学活动,40余名学生现场感受地震预警背后的“科技力量”。人民网 李唯一摄
走进福建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实时更新的预警数据、色彩斑斓的地图遍布于不同的显示屏。同学们认真聆听周施文的讲解,时不时抛出问题,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深入了解福建省地震系统的科技创新成果。
介绍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时,周施文说,“它能够基本精准地测定地震的震中位置、发震时刻、经纬坐标、震中距、震级等信息,并于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出预警。”

来自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省邮电学校的40余名学生走进福建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人民网 李唯一摄
据了解,早在2011年,福建省地震局就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技术系统,并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正式对社会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目前,福建地区的微信用户只需在微信内搜索“福建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小程序,点击“开启地震预警”,并允许“地震预警通知”与“获取位置”,成功添加关注地后,就能开启地震预警服务。
“当前,通过水化学观测进行地震前兆观测预警的效果较好。在对地下水的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指数、电导率等化学特性开展连续观测后,能够发现它们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福州地震监测中心站工程师黎己余表示。
伴随黎己余的介绍,同学们已然围坐在一组实验设备周围,目不转睛地见证一场现场版的地震前兆观测实验——水化学实验。
福州地震监测中心站工程师林稚颖说,“通过以往震例分析,水化学观测测项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开展地下水的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指数、电导率等化学特性开展长期连续监测,对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前兆观测实验。人民网 李唯一摄
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虚拟现实体验区,在福建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工程师苏思颖的指导下戴上VR眼镜、体验地震VR系统。
期间,同学们手脚灵活移动、眼睛左顾右盼,不时蹲下、匍匐,仿佛真正置身于震区之中。“这里遇到伤员,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帮他包扎一下。”“这里比较狭窄,不蹲下可能过不去。”“这里要走楼梯,一定不能乘坐电梯。”……一场生动的实践,让同学们在“专属讲解”下学习地震逃生技能。
如今,地震相关的虚拟现实技术已应用于福建厦门、泉州、三明等地,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的科普馆、地震局就能模拟地震感受、掌握逃生技能。

学生戴上VR眼镜模拟地震逃生过程。人民网 李唯一摄
据悉,本次研学活动以40余名学生的地震科技研学为主线,同步设置“智慧防灾观察室”,邀请地震专家实时解读科技热点,联动福建省地震局全新业务大厅、福建省海洋地震观测中心及永安科普研学基地,展示海洋探测成果与监测设备演变,带领公众了解福建地震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技术。此外,活动还同步推介“福建地震信息服务”微信平台及地震预警小程序,帮助公众获取实时地震信息与科普资源,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科技进步增强了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底气。“让我印象最深的是VR体验环节,戴上VR眼镜,就像真的在震区一样。”福建经济学校学生李畅在研学活动后表示,“通过这次体验,我学会了许多地震求生技能,还知晓了地震预警的原理,希望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告诉我的亲朋好友。”
电子“导盲犬”、机器人、AI耳机、机械手……助残周闵行区主题活动科技感爆棚


早上起床,装上智能仿生手,“丝滑”刷牙洗脸;要出门了,“牵上”导盲六足机器人,让它在前方带路;到了办公室,戴上可以翻译文字的AI耳机,与同事们无障碍交流;出门办事,可以通过AI透明屏,与服务人员无缝交流;累了一天回到家里,“钻进”纳米水粒子温疗舱,躺着体验一杯水助浴的人性化服务……在昨天举行的2025年“上海助残周”闵行区主题活动现场,诸多科技助残设备吸引了来宾们的目光。从“有爱无碍”到“有 ‘AI’无碍”,科技的力量正给助残带来无限遐想空间,这样“无障碍一天”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将成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

本次以“爱在我身边——科技向善 有‘AI’无碍”为主题的活动选址上海工业智能中心举办,这里正是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首个旗舰项目。人工智能与助残的结合,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外场的科技助残产品展示体验区,来宾们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认真了解和亲身体验导盲六足机器人、离线字幕辅听设备、纳米水粒子温疗舱、智能仿生手等高科技产品,更详细了解这些产品在助残领域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前景。在巴黎残奥会上实现“四连冠”的视力残疾人张亮敏也在试用导盲六足机器人后称赞不已。

在主题演讲中,科大讯飞、中进宏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单位的嘉宾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康复机器人等科技创新与助残结合的发展前景。同时,上海交通大学高峰团队、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机器人研究院华子恺团队、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爱博智能)等10家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在现场共同发起成立闵行区科技助残联盟,未来将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研发高科技残疾人辅助器具与设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助残事业融合发展。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闵行区科技助残应用场景地图。这张地图将在全区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阳光家园和7家康复之家逐步推广,致力于打造科技助残“15分钟生活圈”,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也为助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为确保科技助残产品和服务更贴合残疾人需求,闵行区多名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代表还获聘科技助残志愿体验员,他们将凭借亲身体验,在助残科技研发应用的各个环节发挥独特作用,助力科技助残产品不断优化。
过去一年中,闵行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定出台了新一轮的《闵行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这是全市首次由区政府发文出台残疾人就业规范性文件。闵行区还超额完成“为本区272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的政府实事项目,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信息互通机制、线索转移机制、办案协作机制、法宣联动机制”,形成多元结合的残疾人权益保护体系;高质量推进残疾人的检察保护,强化残疾人司法保护,制定出台了新一轮的《闵行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今年,闵行区还将开展以科技助残为主题的一系列扶残助残项目,并持续推动科技与助残事业深度融合,发动更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入科技助残联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为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原标题:《电子“导盲犬”、机器人、AI耳机、机械手…助残周闵行区主题活动科技感爆棚》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孙云
相关问答
科技活动项目有哪些?
各类兴趣小组,比如:植物百科、鸟类观赏等等;如果你在某方面比较专业,那么也可以自己组织一些业余性质的沙龙、研讨会之类的活动。不要小瞧这种业余科技活动...
某科技兴趣小组中女生占十二分之七,后来又转来了15个女生,这...
[最佳回答]原来女生是男生人数的:7/12÷(1-7/12)=7/5转来了15个女生后,女生是男生人数的:3/5÷(1-3/5)=3/2那么,15名女生占男生人数的:3/2-7/5=1/10所以,有男...
科技活动有哪些?
科技活动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科技展览和博览会:展示最新科技产品和创新的平台,如CES(国际消费电子展)。科技研讨会和研讨会:汇聚专家分享最...
什么是科技节?
科技节最初被称为科学文化艺术节。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今,技术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为人们带...
【某课外科技活动小组设计了一种小鸡孵化器的电路模型,如图...
[回答](1)由P=UI可知灯泡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IL=P额U额=3W12V=0.25A.(2)闭合S,断开S1、S2,灯泡L与电阻R1串联,而此时灯泡正常工作,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
参加科技活动的好处?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但孩子们不愿意被逼着去学习太难或过于简单的知识。“科技”是引爆点,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探索、体会属于他...
什么是科技活动月?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科技活动周"的批复》自2OO1年起,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在全国开展群众科学技术活动。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青...
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是哪周?
国科协共同主办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将于2023年5月21日至28日举办。据介绍,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群众性...
科技活动具有鲜明的国界和什么属性?
这种说法常常模糊了“科学”与“科学活动”之间的区别,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活动是有国界的。科学是人间处处都一样,但科学活动是具有社会属性、国家属性的。...
一本科技书共60页,小明看了这本书的五分之一,小丽看了这本书的六分之一。谁剩下的多?拜托告诉我?
小丽。小明剩五分之四,小丽剩六分之五,六分之五大于五分之四,所以小丽剩的多;五分之一大于六分之一,所以小丽看的少,剩的多。小丽。小明剩五分之四,小丽剩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