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用户投稿 17 0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湖南日报6月4日讯(通讯员 朱本飞 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近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桑植县携手开展“山育未来云课堂”数字化课后服务项目,以教育帮扶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从基础教育阶段厚植民族团结之根。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为精准对接偏远山区教学需求,日前,三一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团队走访桑植县10所中小学及片区小学,在桑植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深入桑植开展前期调研,走访了10所中小学及片区小学,全面了解偏远山区学校一线教学对课程的需求。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桑植县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本次布局的10所学校中包含2所国家级红军学校、2所长征小学和1所中学(桑植四中)。为强化科技特色教育,三一职院特为桑植四中派出科技副校长,并为该校量身打造科技特色课程。该项目采用双师课堂形式,由线上志愿者教师与在地教师紧密协作,为乡村学校免费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素养课程资源。

目前,已有10所小学顺利开课,课程涵盖艺术、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据悉,此前,三一职院与桑植县签署国家级共同现代化示范区人才培养战略框架协议。此次合作意义深远,涵盖职业技能人才“桑植人才储备班”项目,旨在帮助当地学子实现学历和技能双提升,保障100%就业;同时,双方联合启动远程数字支教“山育未来”课后服务项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促进教育公平。

未来,三一职院将持续深化教育帮扶行动,开展“三下乡”等活动,充分挖掘桑植红色资源,将长征精神、红色文化深度融入云课堂思政教学内容,通过线上讲解红军故事、线下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丰富红色文化供给。

云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扎根云岭大地,深耕中药材科技领域——选“芯”育技践初心 科技浸润云药香

来源:【云新闻】

云南是全国中药资源大省和中药材种植大省。云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发力中药材种质创新、生态种植及产品研发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为把云南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选“芯”

铸就发展强力引擎

2月24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云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选育的续断品种“滇续1号”、天麻品种“翡翠麻1号”入选,是全省入选的仅有的两个中药材品种。

“育种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累计选育33种中药材的110个新品种,选育品种数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中药材育成品种的五分之一。其中,30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万亩。”这组亮眼的数据,展现了团队以科技之力做强中药材“芯片”,把云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实力担当。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品种是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竞争资源。云南农业大学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介绍,多年来,团队利用云南丰富的中药材种质资源优势,围绕中药材种质发掘与利用持续攻关,在全国率先提出中药材品质育种理念和技术体系,以品种制度化推动云南中药材高质量发展。

在三七核心道地生产区,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参属种质资源圃,累计收集和保育三七及其近缘种种质资源材料1.1万余份。以优质、抗病为目标,团队成功选育三七新品种(良种)13个,其中3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苗乡抗七1号”连续两年(2023-2024)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系列三七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万亩,产值超3亿元。

“绿似翡翠、细糯甘甜、温润如玉,天麻素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天麻新品种‘翡翠麻1号’,配以高黎贡山野生蜜环菌,集成林下有机天麻栽培技术,在腾冲翡翠天麻产区实现了一亩地特级麻占比达60%、亩产值超过12万元的优质、高值目标。”团队成员郝冰教授介绍,团队育成的以“翡翠麻1号”为代表的4个天麻新品种在全省的覆盖率达20%,是全国首批实现产业化的天麻品种。助力昭通乌天麻、腾冲翡翠天麻、禄劝林下天麻等优势天麻产区提质增效,为云南坐稳全国天麻产业“头把交椅”奠定坚实基础。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团队育成高品质“千山”系列和“滇灵”系列灯盏花新品种6个,新品种的灯盏乙素含量是国家药典标准的10倍、野生药材的5倍。所育灯盏花良种在省内覆盖率达100%,推动灯盏花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完全品种制度化的中药材种类。

此外,团队还集成超临界萃取、逆流色谱分离等核心技术,建成覆盖“活性成分筛选/制备-细胞/动物模型功效评价-原料生产”的日化用植物原料开发平台,完成滇黄精多糖(保湿抗衰)、铁皮石斛花提取物(舒缓修护)、三七茎叶提取物(滋养神经)等多种云南特色植物原料的系统开发,并供应国内知名日化企业,有力支撑了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潜心“育”技

全链支撑高效发展

“针对中药材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农药化肥施用过量、重金属超标、连作障碍等产业痛点,团队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理念。”陈军文介绍,团队按照朱有勇院士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和“生境耦合”原理,通过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中,以“不施一粒化肥、不用一滴农药”的栽培管理方式,在朱有勇院士的领衔下,云南农业大学率先取得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技术颠覆性成功,实现了高品质中药材生产目标,让青山变成“金山”。借鉴林下三七有机生产模式,团队成功实践了林下西洋参、林下黄精、林下石斛、林下重楼、林下黄连、龙胆野生抚育等中药材的生态种植,为我国中药材高质量生产提供了云南范例。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2024年12月27日,团队在会泽县大桥乡磨盘卡村开展的“乌蒙山区当归直播栽培技术”示范种植取得成功:经专家组现场测产,当归平均亩产(鲜重)1085.22千克,亩产值23874.77元,且收获的当归归形好、药味浓。“当归抽薹是制约当归优质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团队成员赵艳教授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因地制宜,创新集成乌蒙山区当归直播栽培技术,通过选用丸粒化种子+高垄五行、起垄点播+种植18个月后采收,得到了高品质的当归。该技术的应用,使得会泽、永善、鲁甸、昭阳等地3000亩直播当归生长18个月时的抽薹率控制在了5%以下,并且成品经过含量测定后,指标成分含量远超国家药典标准:阿魏酸含量0.241%,为国家药典的4.82倍;挥发油含量0.8%,为国家药典的2倍。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团队成员张广辉教授谈到,继2018年在全国首次实现灯盏乙素的微生物异源生物合成之后,团队实现了稀有人参皂苷、葫芦素、岩白菜素、苔黑酚葡萄糖苷等药效单体高效异源合成,其中,灯盏乙素产量达到4g/L以上,苔黑酚葡萄糖苷产量达到43.46g/L。同时,团队还实现了化妆品原料羟基酪醇、类菌胞素、积雪草苷等高效异源合成,产量均达到克级水平。这些成果引领了云南省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新方向。

“团队以规范化种植技术创新推动濒危药材保护利用,收集濒危药材贝母、冰球子、胡黄连等种质资源并选育出多个新品种,制定涵盖种苗生产、仿野生栽培等全环节的多项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并建设了种植示范基地,有效保护了濒危药材资源。”团队成员刘冠泽教授介绍。

服务下沉

山野林间点“药”成金

云南农业大学先后设置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药用植物资源硕士点、博士点;获批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下中药材绿色发展重点研究室、云南省药用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在中药材领域耕耘的数十年里,团队践行初心使命,以发展为题,用创新作答,学科专业平台体系日渐完善,重量级创新平台建成落地,团队80%以上的教师人员获得省级人才称号,一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强农惠民。

五一假期,在禄劝县屏山街道克梯村林下有机种植西洋参生长的关键节点,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生超教授又一次来到这里,扒开泥土看看土壤疏松度、拨开参苗看看长势。“杨教授每年都要来禄劝10多次,从西洋参生长的土壤、气候到直播、移栽、管理、销售等等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基地负责人说。

云育科技 架起城乡教育连心桥,三一职院打造“山育未来云课堂”

“云南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势突出,我们的工作无论是育种还是栽培技术上的创新,都能够确实惠及到千家万户。”团队成员梁艳丽教授表示:“俗话说好药出深山,种植中药材的地方往往是贫困山区,以种植川贝母海拔3000多米的地区来说,农户只能种洋芋或青稞,卖不起价。我们帮助他们种好、卖好中药材,让他们增加收入,改变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为此,她长年奔忙于寻甸、丽江等地的高寒山区,推进续断、贝母等中药材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应用,为当地农户带去增收致富的曙光。

据了解,团队先后完成“云药之乡”建设规划等10余个省、州(市)、县级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完成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与120余家中药材龙头企业有合作关系,涉及云南道地药材30余种,实现16个州市全覆盖;团队中4个中药材科技特派团、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全天候产区服务;通过“头雁”工程等培训全省中药材产业人员3000多人次。

“能够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云南中药材产业领域,我们感到很开心、很幸福!相信云南一定能够实现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转变。只要我们努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云南中药材产业的明天会更好。”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从事中药材研究的陈军文教授的一番感言,道出了团队共同的心声:以科技赋能云南中药材产业,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生动实景。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云芬

责编:谢祥睿

审核:张耀龙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问答

你好,张教授_千问健康

谢谢你的回答,对我这么大的支持我想问一下你羊毛疗你治疗过吗?还有关节响是什么引起的啊,羊毛疗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能决然解吗?谢谢您,。

王氏家谱网,我爷爷和太爷应该是君,国。父亲为殿字,我为成字。下代为福字。求同谱的联系.444244014?

刘氏家谱字辈普,富,同,春后面怎么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