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亿,一家超级国资30岁
一家巨无霸“国家队”首次揭开面纱。
“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国投集团用一组数据回顾过去了十六年基金投资历程。
为国而投,自1995年成立起就成为这支团队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从2009年投出第一笔股权投资,国投系基金发掘了一匹匹黑马,它们陆续在日后成长为中国产业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寒武纪、迪哲医药、联影医疗、沈鼓集团……这份名单还很长很长。
三十年,筚路蓝缕。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产业变迁发展的一缕缩影。
国投三十年,管理2700亿,投出296个IPO
国投集团迎来了三十岁。
时间回到1988年,彼时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方兴未艾,中央决定在当时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下,新成立六大国家级专业投资公司,探索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此驱动经济发展,这便是国投集团的前身。随后1995年,为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六家专业投资公司一分为二,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里程碑一幕是在2009年——国投集团设立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由国投创新管理,第一笔便投向先进制造业,正式拉开国投系基金的序幕。
当时正值国内汽车零部件本土厂商逐渐崛起,汽车产业投资逻辑也发生改变,开始由合资时代迈向进口替代,车灯企业星宇股份由此进入国投创新团队视野。
经过长期跟踪观察,国投创新认为星宇股份拥有一个善于吸取外部经验的管理团队,对技术、质量、成本都表现出不一样的执着。最终,团队第一笔出手果断投向了星宇。
时间也验证了这笔投资——2011年星宇股份成功在上交所上市,发行市值50亿元,如今最新市值近400亿元,营收也由投资当年的5.4亿元在去年增长至超百亿元,崛起成为国内车灯龙头企业。
实际上,国投系基金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一个问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什么要搞基金投资,什么样的基金投资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所需要的?
在国投集团基金事业部副主任张杨看来,秉承着历史基因,国投集团从成立之初,就担负着以投资形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使命和任务。
带着这样的使命,国投集团又陆续设立相关的国家级基金:2013年起,先后管理类两期国家先进制造产业基金;2016年-2020年为了服务创新驱动,国投与科技部合作设立两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同期,为了提高国内创投基金的活跃程度,国投又担当1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管理机构,聚焦于母基金投资;此外还包括乡村振兴基金……
行至今日,国投系基金类型已经从单一股权基金扩展到覆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并购基金的全链条生态,形成“四创”(国投创益、国投创新、国投创合、国投创业)协同共进的局面。
具体来看,国投创新聚焦制造强国、国投创业深耕科技创新、国投创合搭建母基金生态平台、国投创益扎根乡村振兴,“他们同频共振,发挥战略协同的乘法效应,形成了国投系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国投集团基金事业部副主任郭庆齐表示。
投资界了解到,目前国投集团旗下在管基金共50只,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700亿元,其中国家级基金有11只,规模超过2300亿元,占比84%,名副其实的基金“国家队”。
这支“国家队”交出的成绩单如何?截至2025年3月,国投系基金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突破323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国投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柴艳丽总结,国投集团以基金投资践行国有资本功能使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彰显了国有资本的独特价值。“中央财政拿一块钱,最终在项目上能体现出超过5倍的放大效应。”
投在“寂寞无声处”,三分之一出手在A轮前
细细梳理下来,一众炙手可热的明星项目背后,都浮现着国投系基金的身影。
张杨坦言,当下新能源、AI、具身智能等人声鼎沸的赛道,实际上在2015年左右几乎是无人问津,鲜少有投资人专注于此。而国投系基金当时在这些赛道出手,可以说是投在了“寂寞无声处”,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也是差异化投资策略的体现。
这里有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国投系基金在A轮及之前的投资占比超1/3,B轮及之前达56%,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国投系基金之所以坚定布局早期科技项目,背后原因不言而喻,即聚焦创投行业“痛点”,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
在这当中,集成电路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关乎国之大者。据了解,国投系基金围绕国家重大专项,278亿元重仓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到下游应用,累计投资拓荆科技、中微公司、寒武纪、粤芯半导体等336个项目,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当年对寒武纪的投资,国投创业副总经理刘立群至今记忆犹新。最早是在2016年,国投创业团队判断,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国际竞争的核心地带。于是接触到了处于初创阶段的寒武纪团队,后者当时办公场所都没有,仍驻扎在实验室内,收入更是无从可谈。
几番接触下来,刘立群认为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学习能力强,具备成为优秀企业家的特质;同时寒武纪所处赛道空间广阔,团队自主研发能力突出。从国家战略需要角度出发,国投创业果断以1.5亿元领投了寒武纪,并持续投资多轮,累计为寒武纪提供了9亿元融资,成为其最大机构投资方,一路陪伴至科创板敲钟舞台。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突破更彰显战略定力。2016年行业低谷期,国投系基金领投比亚迪15亿元,助力其建成6GWh动力电池产线。如今比亚迪已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新能源车销冠,2024年以427万辆成绩问鼎全球市场。
围绕这条万亿级赛道,国投系基金又系统布局了地平线、宁德时代、恩捷股份、斑马网络等多家关键企业,在车规级芯片、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环节完成拼图,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
与此同时在生物医药领域,国投系基金聚焦化学创新药、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等前沿赛道,已累计投入263亿元,投资信达生物、迪哲医药等214个项目。
前不久,国投集团旗下首个生物制造控股研发平台——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成立。统计显示,国投系基金迄今投资生物制造领域项目25个,总金额超过40亿元。
谈及这一笔笔出手,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王世海认为,背后体现的正是国投系基金最核心的投资打法,“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为突破口,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打通产业链,打造生态圈。”
众所周知,种子被称作是农业的“芯片”。为此,在种业领域,国投系基金先后布局隆平生物、国丰生物、粮元生物等企业。其中在2023年,国投集团成立国投种业科技公司,并购丰乐种业,加快形成“研育繁推”一体化平台。
如今,并购市场如火如荼。国投创益副总经理夏兵强调,将进一步发挥基金投资灵活高效与产业资本的长周期优势,与国投种业共同开展并购整合,加快集团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布局。
“通过这16年来的运作,无论在投后上市、专精特新、进口替代,还是带动就业和撬动社会资本方面,我们都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效。”张杨感慨道。展望这幅庞大的投资版图,恰恰证明国家战略就是国投系基金不可磨灭的底色。
危机感
近年来创投行业的一幕幕变化,国投系基金团队感触颇深。
身处行业变革之中,柴艳丽直言,国投的基金业务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募、退两端前后夹击,可持续发展基础仍需夯实,募资端遇到资本寒冬,新设基金面临募资压力,市场投资情绪低迷,退出端高度依赖IPO已成过去式,退出压力明显增大。
同时,投重投长能力仍有不足,产业链整合能力仍需提升,创业投资市场需要更多“耐心资本”,也需要建立一定的投资容错机制,来更好发挥“投早”“投小”功能,推动形成良好的投资生态。
此外,聚焦战新产业培育需求,直接投资与基金投资深化协同联动存在难度,产业投资能力与基金投资能力不匹配,是直接投资与基金投资协同联动落地的主要障碍。
挑战重重,何以应对?柴艳丽将答案归纳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围绕国之所需,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聚焦国之所需,充分带动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大在新兴产业培育、关键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业链补链强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二是坚持专业化基金运作机制,保障高质量发展。国投将进一步完善符合基金行业规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用人机制、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围绕已投资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的研、投、管体系。
三是坚持“基金投资+直接投资”产业培育模式,支持主业发展。产业基金具有天然的触角、探头、孵化作用,国投将进一步建立“基金投资+直接投资”产业培育模式,聚焦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产业链投资联合体,有重点地提升相关产业链投资能力,培育产业链投资生态,更好助力国资央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不久前,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幕出现——《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作为“国家队”,国投集团主动扛起服务民营经济的责任担当,将超过2/3的资金投向民营企业,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国投系基金发挥“母基金+直投”优势,由此放大国家级基金投资效能。
其中,国投创合子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通过“母基金+直投”带动万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累计培育了约40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投资企业中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约700家,110余家企业已登陆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超过230家。
国投创合副总经理李旭表示:“引导基金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通过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被投企业提供了开拓客户资源、完善产业链布局、加速研发创新等一系列赋能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放眼望去,全球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而变革往往意味着机遇,投资的本质就是投未来,专业投资机构的最大责任就是管理不确定性,要在变化中,通过专业判断,为出资人辨识投资机会,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征途漫漫。于国投系基金而言,归根结底还是要始终扎根于国家战略,足够专注才有足够的底蕴,走向远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刘博,36氪经授权发布。
一场大厂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生态暗战”
文 | 零态LT
2025年,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热浪正在升温。具身智能成为风口上的新物种,机器人开始出现在马拉松跑道、工业流水线上、养老社区内,人类为自己造出的“同类”,正在一点点走出实验室,迈向现实。
据天眼查官方数据,及高盛预测,理想情况下,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或将达到1540亿美元。 而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则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可达50.2%。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有资源、懂AI、最早讲科技故事的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华为时,却发现一个反常现象,这一次,它们没有冲在最前面,没有高调发布机器人新品,也没有急迫自研双足仿生机械臂。
站在喧嚣之外,它们显得出奇克制。
“为什么这届大厂不造人了?”事实是,它们并没有退出这场战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大厂不做主角, 转身做起导演
当人形机器人迈着笨拙却执着的步伐,完成了一场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成为人类赛事中的“非人类完赛者”;
当双足仿生臂在仓储一线完成理货、拣选、搬运,不喊累;
当你家的机器人能一边帮你煮咖啡,一边照顾老人,这种“云+端”的协作能力,正是大厂布局的核心。
镜头拉近,是机械的精准控制与多模态感知在真实场景中的协同演绎;镜头拉远,却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舞台中央,“造人”的主角并非百度、腾讯、阿里,而是一众名字陌生的创业公司。
而那些手握数据、模型、算力和资金的大厂们,在幕后搭台、布光、做导演。这一幕,像极了一部好戏的诞生,靠的不只是演员的表演,更靠剧本、道具、舞台、灯光的精准配合。
根据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百度的路径像是这场戏中的“布景组长”。它没有冲进主舞台搭建机器人形体,而是悄悄在后台修水电、建桥梁。它用自己的大模型平台、异构算力资源、采标能力与数据处理流水线,打造一个可以高效训练、部署、运营具身智能体的“后场指挥中心”。
“天工”机器人能够完成全球首场人形马拉松的背后,是百度提供的百舸AI异构平台在支撑,是那一套百万级具身数据采集与标注方案在持续喂料。它不是冲线的人,却是沿途设水站、搭帐篷、修路障的沉默工兵。
腾讯的策略像“投资型导演”。它一方面运营着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研究灵巧手和足式机器人,另一方面通过资本与生态合作,频繁出现在机器人企业的投资人名单上,共建“云+边+终端”融合架构。
阿里,既投资了逐际动力、源络科技等本体企业,也加速在智能体产品上开放通义千问大模型,并与智能体平台Manus合作,试图把具身智能的中枢神经开放给生态中的开发者。这一系列布局,让我们看到一个共识在悄然成形,这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造人竞赛”,而是一次产业组织方式的角色重构。
在这场重构中,巨头们愿意放弃制造一台爆款机器人的光环,更倾向于成为产业链中的“卖铲人”。
卖标准、卖算力、卖模型、卖接口、卖训练平台,让千千万万个“挖矿者”在风口上起飞,而自己则站在风口下,建机场、开训练营。
当风起来时,它们也就变成了拥有流量闸口、技术骨架与产业话语权的“导演”。
它们不站C位,却写下了未来产业的“版权声明”。
从“技术为王”到“生态为王”
在AI发展进程中,每一波热潮都从技术突破起步,但真正决定产业走多远、飞多高的,是谁能率先搭建起系统生态。
如果说过去的AI像是孤岛上修炼的“术士”,专注打磨单点能力,那么具身智能更像是一场工业革命中的协同工程,它不只是拼代码、跑参数的竞速,更是从数据、模型、硬件到场景的立体协作。这也决定了,单点突破不再是胜负手,能将“软+硬+云+场”拉成闭环的玩家,才是这场战役的真正主角。
如今,大厂们纷纷从“造术士”转向“筑城主”,谁能率先构建起一座运行稳定、数据流畅、训练高效的智能之城,谁就握住了未来的门票。
腾讯最新的动作是,与越疆科技合作。它还参投智元机器人,并通过Robotics X实验室孵化足式机器人“小五”。这些动作既瞄准当下产业落点,也为未来生态协同保留缓冲区。
百度则干脆将自己转型为操作系统提供者。没有进入硬件战场,也没有抢占制造环节,而是选择做“智能基建”中的高速公路,用大模型和数据平台做引擎,为具身智能开辟数据+算法的全流程通道。
根据天眼查及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百度的逻辑是清晰的,在这个AI嵌入物理世界的时代,人形机器人必须从真实世界中“读懂规则”,而这需要大量结构化、多模态、任务导向的数据。而百度擅长的,正是搜集、清洗、训练这些复杂数据,并用大模型熬出一锅算法浓汤,供机器人喝下后执行动作。
相比之下,阿里则像是一位乐队的指挥家,一边调动通义千问大模型,一边投资逐际动力、源络科技等机器人本体企业,还将Manus智能体平台与通义千问实现对接,尝试在国产大模型体系中完成具身智能的闭环。
生态不只是“广”,更在于“稳”。
一个优质的生态,必须在算力波动、数据混杂、模型升级中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而这正是“技术为王”向“生态为王”的真正转向,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走得远。
这不是一场“造人”的战争, 而是对未来的押注
在人形机器人一次次登上热搜、在展台上跳舞、倒水、叠衣服之际,行业的叙事似乎已被浓缩成一个“小目标”,谁先造出人,谁就是王。
但这句看似铿锵的口号,站在具身智能的真实战场上,却显得过于轻盈。
真正的赛点,从来就不是“谁先造出人”,而是谁能用“人”,真正做成事。
这是一场技术与耐力的马拉松,而不是三分钟的炫技小品;是一场关于新物种如何扎根现实世界的系统工程,而不是谁先拼出一副仿生骨架、接上几根电缆。
“造人”不难,难的是让“人形”活得像个生产力工具。
当然,大厂们心里也明白,这场有关具身智能的革命,不是靠一两台新闻发布会上能跳舞的机器人就能完成的。
今天的每一个动作系统、语音识别模块、感知雷达,在真实物理世界中都还只是初级工匠,距离通用劳动力还很远。说得更直白些,一个能倒咖啡、叠衣服、开门的人形机器人,如果每一个任务都要单独编程、单独测试,那么它就不具备可复制性。而不具备可复制性,便意味着它不是工具,更像样品。
这不是一场关于“造人”的赛跑,而是押注未来操作系统的排位赛。
没有一个人是空手进场,也没有人试图一家通吃。
毫不夸张的说,具身智能,是一个不亚于蒸汽革命的第二物理操作系统。
当人们试图回顾具身智能产业这场时代级跃迁,或许会发现,那些没有亲自“造人”的大厂,反而为整个行业打下了通向未来的基础。
不是每一场产业革命都需要一个高举火把的领跑者,更多时候,它需要在黑暗中修路的人。
天眼查及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百度以平台筑底,将“智力”结构开放共享;腾讯选择云边协同,把“连接”能力嵌入生态;阿里试图为智能体打造统一“骨架”;华为则从芯片到终端,从工厂到算法,铺设了一张完整的“技术网”。
它们没有选择争当舞台上光鲜的演员,却一砖一瓦构建了这场剧的结构性骨架。
第一次工业革命靠煤与铁,第二次靠电与流水线,第三次靠半导体与互联网,而如今,人们正站在认知+执行一体化的临界点。
人形机器人是肉眼可见的外壳,而其真正的引擎,是背后的数据、模型、算力、算法、接口标准,以及全栈式、跨行业的生态合作链条。
这不是一场“造人”的战争,而是一场有关未来智能社会谁来掌舵、谁来定规矩的战略对赌。
写在最后
这场热潮的真正主线,不在于谁率先拼出了钢筋骨骼,而在于谁能低调缝合底层技术、激活全域生态,并最终令人形机器人成为现实世界的高效执行者。
当下,聚光灯打在一台台能叠衣、能跳舞的人形机器人上,掌声却未必属于它们的制造者,而属于那些在幕后搭建舞台、调度资源、设定规则的系统策划者。
在这场新工业逻辑的演化里,大厂们没有抢镜,却在无声中铺设了通往未来的地基。它们像是修铁路的、不露面的“调度者”,一端连着开发者社区,一端连着标准化终端设备,用平台思维组织生产力,用资源协调编织出新的智能结构。
这届大厂,不再执念于一锤定音的爆款单品,而更像在为下一个产业世纪布线排兵。它们没有高喊我们来改变世界,却正在用算力、模型、数据和场景,把未来的方向拧上螺丝。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迈入日常生活,那些今天看似没有“造人”的公司,或许早已成为掌握具身智能产业价值密码的“导演”们。
相关问答
深圳亿实网络科技做什么的?
深圳市亿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05月1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曾润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咨...
亿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不是国企。公司(股票代码:300628)是全球领先的沟通与协作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国际品质、技术领先、体验友好的云+端视频会议、IP语音通信及协作解决方案,且与...
亿兜网络科技公司怎么样?
还可以。亿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09月19日,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一般项目:...
亿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亿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网络技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仅限分支机构经营:网吧连锁,互联网上网服务(许可证期2014年01月27日)(上述范围凡涉及法律、法...
亿锐科技是谁成立的?
深圳市亿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06月1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庄梓阳,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一般经营项目是:电梯广告机、液晶广告机、数字标牌、液晶电视、电脑一体机...
亿买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亿买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3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新港镇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公司注册地东至细山村旱地,西至细山村旱地,南至二仓路延伸...
亿联网络工作怎么样?
亿联网络工作还可以,亿联公司是全球领先的UC终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TOP2SIP话机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于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厦门市软件园二期内...
亿联万邦公司是做什么的?
亿联万邦是成都亿联万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成立于2017年,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以金融咨询和服务,成都公司也有一批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员工。公司始终坚...
亿卡云科技干嘛的?
亿卡云科技网络有限公司还是不错的,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软件开发,网上游戏服务,网络商城的搭建,电子结算和清算系统的技术支持与开发...
厦门亿联网络怎么样?
简介:亿联公司(Yealink)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总部设于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厦门市。法定代表人:陈智松成立时间:2001-11-05注册资本...